走进位于成都闹市区繁华地段的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第一印象是它的“全面”。综合训练楼、训练馆、幼儿教学楼、运动员公寓、食堂以及配套地下停车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所少儿体校是大名鼎鼎的“冠军摇篮”,李东华、梁艳、陈静、陈兴东、谢中博、冯喆、任茜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随着教育理念不断发展,这所有着45年历史的少年体校正在努力转变培养方式。
学校副校长代仕兴告诉记者,学校一直以来主动探索体教融合之变,1993年,学校开办了全国首家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探究幼儿园体育运动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为更多更好地储备、选拔体育人才扩展途径。
“作为少儿体校,学校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文化体校’的品牌效应成为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训练的动力之一,即使孩子没有成为专业运动员,也可以继续读书求学,如此一来,解除了家长和孩子的后顾之忧。”代仕兴说道。
谈起学校的训练方式,学校艺术体操教练桑燕颇有心得。她说:“孩子们每天放学或者节假日来训练,不仅没有耽误学习,还能在训练中学会更多东西。即使没有走向专业道路,孩子们在训练中也可以学到团结、坚持的价值,还能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年级的吴杏汐就读于石笋街小学,放学后她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步行10分钟来体校练习艺术体操。对她来说,在这里训练是出于对艺术体操的喜爱,而对于她的家长来说,希望孩子学会一到两项体育技能,未来拥有更好的上升空间和发展通道。
10岁的郭菁妤是一名“轮滑少女”,已经学习轮滑3年,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同时坚持读书和训练确实压力比较大,但也让孩子学会了更多东西。”郭菁妤的轮滑水平不错,但是走专业道路不太容易,郭菁妤更希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成为一名律师。她的妈妈则希望让轮滑成为她锻炼身体的方式,为她的业余生活增加乐趣。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不久前发布,代仕兴和他的同事们都很关注。他们希望,文件的出台能够将体教融合工作推向深入,也希望更多好的政策能够细化、落地。
代仕兴说,体教融合能够发挥“体”和“教”的各自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现在通过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这条路要想走得更加通畅,必须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让孩子全面发展。面对未来,代仕兴满怀信心,他认为,体育和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一定可以提升体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专业运动队选拔更多体育苗子,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