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体育

为“全国社区运动会”鼓与呼

2020-10-19 16:35:45 来源:中国体育报 编辑:龙哓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我对此举双手赞成。”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李伟听旗帜鲜明地表示。

李伟听说:“全民健身的基础是社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也是社区。我们很清楚,现代人流动性很大,但谁也离不开社区生活。全民是由生活在千万个社区里的居民组成,因此抓社区就是抓全民,抓社区体育就是抓全民健身。而社区运动会是社区体育最有象征性的群体活动,它最有利于集聚人气和调节社会资源,最有利于居民就近、就便参赛,体现最大程度的参与面,最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体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体育特色。”

对“全国社区运动会”的信心,来源于上海2012年创办的“市民运动会”。李伟听介绍,“市民运动会”打破了运动会只服务于少数人,只让少数人参与的格局,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来务工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弄堂里的老年人还是菜市场的经营者,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参与“市民运动会”,也正是因为这种全新的模式和理念,让首届“市民运动会”就吸引了多达600多万人次的参与数,创造了上海有史以来全民健身赛事参与人次的最高纪录。

“上海市民运动会很多方面都做到了以人为本,比如不强调代表资格,不设参赛门槛,灵活制定规则,获奖运动员不发放奖金或奖品、以健身消费卡代替等。这些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李伟听介绍说。当时有媒体用这样的话形容“市民运动会”:市以民为本、民以市为荣。

而对于“全国社区运动会”,李伟听也提出了建议。首先,实现社会办赛“三社”融合。积极鼓励社会、社团参与社区运动会。社会力量有资源,社团组织有技术,社区地域有人脉,这些新元素与活力给社区运动会赋能,可以创造出多种形态的社区运动会,其中不乏有时尚的、休闲的、娱乐的、传统的和民族的。在社区运动会形式上不能一个面孔,只有本土化,才有多样化。在各级政府指导下,社区运动会的办赛主体应从政府部门转向到社会、社团和社区本身,而各级政府要为社区运动会的发展做好环境生态的优化。

其次是实行大众三项标准。赛事要有生命力,一定要接地气,让参与者有获得感、荣誉感,因此进一步制定和普及施行各项目“等级制”、“段位制”、“达标制”很有必要。竞赛最讲究的是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推行三项标准不仅是对个人运动能力水平的认定,还可以像网球、乒乓球等项目那样,将不同层次的选手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行比赛,达到公平参赛。在社区运动会中,把等级、段位和比赛名次共同施行,可能更受欢迎。此项工作可以由各项目协会来做。

同时培育培训三支队伍。办好社区运动会的关键因素是做这件事的执行团队,也就是说谁来组织,谁做裁判,谁搞服务。所以,为社区培育、培训运动会牵头人、竞赛裁判员和服务志愿者三支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发挥作用,不断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挑选一部分人,经过专项专业培训,转到社区运动会工作中来。

李伟听最后表示,“全国社区运动会”要做好示范、导向和分类指导,要在鼓励、支持本土本乡的社区运动会上做文章。更多地出台新政,让千万个社区想办运动会、能办运动会、办好运动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