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陈正磊(上)与妻子、儿子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三里垭村自行车道旁合影。新华社图
2001年,15岁离家打工的陈正磊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还会回到这个“十八线”小县城,而且还可以把“热爱”骑车做成事业。
陈正磊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一个小山村里,家乡的样子在15岁的他看来,就一个字“土”。家里的房子是土坯的,村里的路是土的,生计是土里长出来的。
多年以后他才知道,他出生的秦巴山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所以他高中没毕业就跟着父亲外出打工,走过西安、广州、东莞,因为学历太低,能干的只有一些体力活。直到2013年,他拿过的最高工资也不超过3000元。
但打工的日子,陈正磊发现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在广州住的地方离公司太远了,为了省交通费就买了辆山地自行车,发现骑自行车的感觉挺酷的。”从这之后,他时常参加当地一些自行车比赛。
“喜欢不能当饭吃。”2013年,陈正磊决定还是辞职回老家,“我辞职的时候就想着可以回家开一家专业的自行车店,老家应该没有这个。”
7月23日,陈正磊(右二)与骑行爱好者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三里垭村骑行。 新华社图
于是他骑着山地车,耗费20多天,跨越1500公里骑回老家。
家乡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山里的村民都已经移民搬迁到山下新房子里,还可以去社区工厂上班。以前像斑秃一样被砍掉的树现在都是一片绿,河道也不像以前一样又浑又臭,就是人们说的绿水青山。”
环境变好了,但一些观念小县城还没做好接受的准备。“我跟家里说要开家自行车店,他们都反对,说都什么年代了,人都骑摩托车了,有人都开小汽车了,谁还骑自行车呀!”
在陈正磊的坚持下,山地自行车的专卖店还是开起来了,他一边顾生意,一边在县城里继续骑行,但穿着专业骑行服、戴着头盔和护目镜的他又成了街坊邻居眼中“奇怪的人”:“这个小伙子天天骑着个自行车在外面乱跑啥呢?”
陈正磊并没有跟周围人去辩解,慢慢地开始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顾客、第一个骑友。邹尚林便是他最早的骑友之一,“我本身就比较喜欢骑自行车,但以前没好意思这么郑重其事地出来骑,正磊开店后,我终于有了自己志同道合的骑友。”
7月23日,陈正磊(右一)与骑行爱好者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三里垭村骑行。 新华社图
骑行这项运动逐渐被小县城的人们接受。2014年,陈正磊成立了平利县自行车运动协会,拥有了以自己小名命名的黑马风行户外单车俱乐部,并承办县里的各项赛事。2016年,陈正磊拿到了法国PBP中国1200公里挑战赛个人冠军。
与此同时,平利县为推进茶旅融合,多个茶园生态旅游区应运而生,近20万亩茶山重新绿了起来,茶园中穿梭着的骑行者成为小县城独特的风景线。从2016年开始,平利县每年举办茶文化主题的自行车比赛;2018年沿茶山修建了4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串联起三里垭贡茶新村、关垭楚长城遗址等多个旅游景点,并与湖北竹溪县直接联通。
这一年,陈正磊将自家店搬到了车道起点,成了下班后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协会的成员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人,有60岁老人,也有7岁孩童,他两岁的儿子是最小的会员。邹尚林的儿子和双胞胎孙女也受他影响加入协会,一到周末,几家人便相约一起茶山骑行。2019年,陈正磊的每月收入达到5万元。
“现在家乡环境、气候都好,也有自己特色的茶园车道,完全超过了我的预期。骑车现在对我来说是热爱,也是事业,在我们这个‘十八线’小县城,‘热爱’真的可以当饭吃了。”陈正磊说。(完)